法国人的见证
在法国,有不少纪实作者通过很多文章和著作,对圆明园大洗劫做了大量的记述。他们当中有:海军上尉巴吕、埃里松伯爵、保罗·瓦兰上校(又名杜潘)、贝齐亚上尉、乔治·凯鲁莱、查理·米特雷西和年轻的阿尔芒·吕西。他们的见证材料都很有价值。还有樊国梁主教,他在掠夺事件过去40年之后,也写下了他的见闻。
埃里松伯爵认为那场浩劫在所难免,不过他谴责“糟蹋”行为,认为那是“犯下的唯一错误”。埃里松还对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抢掠方式加以比较:“法国人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那些士官都带着试金石。”
欧洲人更多的是搜罗宝石和贵金属、金子和银子。军官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有可能在巴黎和伦敦高价出手的“奇货”。而衣物、丝绸和皮货,还有各种首饰,对英军中的印度籍士兵最有吸引力。
抢劫开始了
关于掠夺者发疯般一涌而入的情形,埃里松也有描述。10月7日下午三、四点钟,法英联军有些勤杂士兵在园里不停地出出进进,每个人都带了些小玩艺儿出来。如此情景必然会激起那些目睹这一切的士兵们的贪欲。“最珍贵的被拿走了,我们要进去,该轮到我们了。至少也有我们一杯羹,我们大老远来的,不是吗?”
埃里松继续写道:附近海淀村村民和法军招募的一些苦力,已经架了云梯攀上墙头进去了,开始自顾自地抢了起来。于是士兵们开始控制不住地你拥我挤,推开站岗的哨兵,“随后立即开始去拿各自中意的东西”。不仅仅是他们!那些中国苦力,还有中国盗徒,都铆足了劲儿大捞意外之财。
当那些年轻的战友们兴致勃勃地在圆明园里大抢特捞的时候,莫里斯·埃里松在干什么呢?他没有跟着去抢去捞!他解释说,他是蒙托邦将军(法军指挥官)的秘书兼翻译官,对将军怀着钦佩和爱戴之情,尤其不想做令将军不快的事,看见将军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苦恼,他不愿意增加将军的痛苦。
埃里松就是这样以一个普通目击者的身份目睹了对圆明园宫殿的抢劫行动,他称之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蜂窝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喊叫着。”他描写那些士兵,“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工程兵带着斧头,他们为了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出来,就挥斧把家具劈开。时不时有人呼叫:‘救火!’人们慌忙赶过去,东西掉得满地都是,大家用丝绸、绵缎床垫和皮货压熄火焰。”
夜幕降临,士兵们个个都满载着战利品,从银质锅到天体望远镜。他还特别强调了英法两个军营的不同之处:“英军军营里人也同样很多,但一切都极为有序。而在我们这儿,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人家那边则把东西都码放在各个营帐里……”
蒙托邦将军在扮成大清国官员或公主的士兵中走来走去,规劝他们把那些华丽俗气的旧衣服脱去,扔掉那些笨重的战利品,并许诺说,到了北京,他们会搞到更好的物件。炮手迪博斯克拉尔服从命令,把已经抱在怀里的满满一桶首饰统统扔到了地上。
很多年以后,埃里松带着孙女到凡尔赛的大特里阿农庭园散步,埃里松注意到一个带着“远征中国勋章”的看护人,他就是那个没运气的炮手迪博斯克拉尔。这个老实人后悔当时把自己的钱财扔掉了,他的一个炮兵战友从中国弄回来值30万法郎的宝石和珍珠,那人现在在歇尔省有一座很大的庄园……
简直像一场幻梦
第二天,10月8日,抢掠又开始了,而且变本加厉,大概持续了48小时。
保罗·瓦兰是蒙托邦任命的法方在战利品委员会的代表,他最有资格讲述他及小部队陪同蒙托邦将军初访圆明园以及对圆明园一拨又一拨被洗劫的情况。他竭力挽回法国人在此事件中的荣誉,而且显然想把英国人牵扯进去。
以下是保罗·瓦兰的叙述:“巡视者穿过一个庭院,只见前面有一平行四边形似的建筑物,他们沿着宽大的汉白玉阶梯拾级而上,进入一座宽阔的大殿。大殿深处放着一个其大无比的乌木宝座,雕以镂空花图案,做工精细绝伦。登上宝座还要经过几个台阶,台阶两旁摆着一排景泰蓝香炉以及上了釉的巨大瓷坛,上边绘有各类飞禽走兽。左边整整一面墙挂着一幅大丝绸画,上面画的是皇家宫殿景观。在殿内四周的搁架上,摆放着数不尽的雕瓶、景泰蓝、彩釉瓶,所有的东西都大得出奇,精美绝伦;还有一卷卷的轴画,是以中国人特有的细心、耐性和精密性绘制的,那是他们的秘诀。此外,还有一些书籍,留有许多皇帝的御笔亲题笔迹,用中国红雕漆装饰装订成册,盛放在精工制作的书
匣中。”“这座宫殿是统治千百万人的皇帝,在身着金丝线绣制、闪烁着珠光宝气的朝服的达官显贵的前呼后拥下,接见向他当面叩头拜见的外国使节的地方。”描写完这第一座御座宝殿,保罗·瓦兰又对第二座大殿进行描述,那里面也有一个御座,是皇帝进行一些不太正式的接见活动的地方。规模虽不如前,但更加典雅。
保罗·瓦兰越发眼花缭乱了。他在与这个宝殿毗邻的那些配殿里又发现了稀奇绝妙的东西,“到处都是装饰着宝石的金银器,嵌着密密麻麻的金银丝图案的刀剑,镶着绿松石和珍珠的金银托架,还有纯金的偶像,用天然珍珠串制成的花果、树木盆景,用各种最珍稀的材料混合绞制而成的小殿阁。真是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保罗·瓦兰肯定地说,大家“在那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堆里走来走去,对任何东西都没碰一下。这是蒙托邦将军的正式命令”。之后,他们一行人走到“一个岩石和假山环绕装饰起来的人工湖边”。有一座桥架在人工湖的供水渠上。跨过桥,来到第三座宝殿,它更小些,但里面非常高雅。作者大胆地设想道:“按照这个殿的大小、装饰和陈设,大家会想到,生活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的皇帝,对于他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来说,应该可以重新成为一个世俗之人。”再往后就是皇帝和皇后的接见厅和起居室以及裘皮和衣裙存放间。
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不需要再去描绘那些宫殿里面的东西。要去形容那些物质的和艺术的珍品已感词穷。在此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当时那个景象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
依保罗·瓦兰所说,在他们初次巡访的那天上午,直到10点钟的时候,被拿走的东西还不多。但是,这些巡访者的赞美之情很快就被一种“较为粗俗的感情”所代替,也就是“对看得眼睛发直摸得手心发痒的各式各样的财宝的占有欲”,塔克西尔·德洛尔如是说。 (据《1860:圆明园大劫难》伯纳·布立赛/文)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