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坛向来具菁英主义色彩,领袖皆出自屈指可数的高等学府。然而近年来,菁英治理因改革不彰饱受批评,连政治菁英都弔诡地高喊“反菁英”口号,企图屏弃学历迷思,主打务实作为以唤回选票。
“论文一纸值千金”,台湾政坛论文争议延烧多时。一般而言,法国对学历的追求与重视,在欧洲国家中算是与亚洲较为接近。
法国教育制度中有独立于一般综合型大学的“高等学院”(grandes écoles),包含政治、法律、商业等领域,学费高昂、教学优质、资源丰富,培育业界人才,是有别于大学之外的“金字招牌”。这些学府包括简称Sciences Po的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与巴黎商学院(Hautes études commerciales de Paris)等。
放眼政坛,更有多位总统、总理和企业执行长从有政经领袖摇篮之称的“国家行政学院”(ENA)毕业,可见法国对于菁英教育的重视。这些学校大多训练扎实严谨,学历在社会几乎是畅行无阻的保证。
2017年法国总统改朝换代,国民议会议员也大换血,世界报(Le Monde)进行议员学历大调查,发现其中70%都有硕士以上学历,远高于当时全国人民平均27%具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半数议员在大学取得学位,14%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另外还有商业高等学院与国家行政学院等菁英学府。
2018年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内阁中,更是每两名就有一人出自巴黎政治学院或国家行政学院,因此常被批评菁英治国,不知民间疾苦。
但有趣的是,法国领导阶层传统的“菁英主义”近年来正面临挑战与转型。民调公司“法国公众意见机构”(Ifop)副执行长坦特理耶(Brice Teinturier)2022年大选前分析,“法国人与政治的关係过去几十间来不断恶化:连续几任政府都无法解决失业等问题,政治人物形象蒙尘,且左右派差异减少”。
换言之,法国曾经的大中央政府与菁英主义(Élitisme)的传统在一次次的社运中摇摇欲坠,选民对政治的信心与参与度更是大不如前。
旅台法国独立摄影师伯纳多(Jimmy Beunardeau)以选民身分告诉中央社,尽管法国政治精英文化有注重学历的传统,但“法国人越来越讨厌这种从高等学院毕业、不食人间烟火的政治人物了”。
在他看来,大多数民众现在更重视的是他们的在地经验,“根本不在乎文凭。这也解释为什麽法国人真正会参与的选举是市长选举”。
据法国国会较有实权的下院“国民议会”的调查,40%法国民众认为国民议会无用,比1985年的调查暴增27个百分点,仅44%受访者对国民议会有信心;然而同一年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政治人物信心调查则显示,74.3%的选民对市长有信心。
擅于洞察民心与包装的马克龙抓住选民厌倦左右派斗争与菁英治理(élitocratie)的想法,于2016年大选前成立自己的政党“前进!”(隔年改名为“共和前进!”),大打“民间社会”与“务实主义”口号,邀请多位民间人士加入,企图展现全新政治阶层。
2021年,马克龙更以“打破菁英主义”为由,下令关闭母校国家行政学院,同时建立“国家公共服务学院”(INSP),目的是让公职人员背景更加多元。
民意所趋,今年总统竞选期间,不仅马克龙,梅兰雄(Jean-Luc Melenchon)、玛琳.勒庞(Marine Le Pen)在内的一挂高学历总统候选人为吸引选票、“拯救民主”,都争先恐后打出反菁英论述。媒体称这群人为“反菁英的菁英”,并将这政治现象形容为“法式弔诡”。
在条件许可下渴求更高学历为人之常情,然而就如坦特理耶所观察,选民与菁英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厌倦菁英治理的选票也更难以捉摸:不再跟随特定党派,而是以议题为导向,随意更换左右,甚至放弃投票。
社会改革成效不彰,使法国长期以来的菁英主义受到严重质疑,加之草根黄背心运动崛起,政治人物名校光环已大幅消退,不复以往。或许学历在政治阶层中仍是相互认证、裙带的信物,但法国选民近年更在意的是务实经验与在地耕耘,在选民眼中,高学位已逐渐不具特别意义,甚至可能引发反感。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