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我有各种经历,也有不少的记忆。但没有哪次回忆,会比奥运会的开幕式更美好。这种中国文化的美好展现,包括中国对于世界的所有发明,如活字印刷、指南针,还有当地球冉冉升起,和平咏颂之声在整个体育场回响,或者当圣火传递者在天空行进时的梦幻般的美丽画景,以及和平鸽所传达的和平信息,这些都成为了难忘的时刻,”法国前总理拉法兰8月12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身着浅蓝的西装,深蓝色的领带,颇具希腊风情的清爽打扮,眼前的拉法兰描绘起奥运开幕式当天的情景时,仍不掩饰一脸的兴奋。眉飞色舞的神情让年届六十、头发已经花白的他,像个孩子。
对于拉法兰,中国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不是他的法国前总理或者参议员身份,而是在今年4月的奥运火炬传递风波后,那个前来中国“灭火”的中法关系特使。在那个群情沸腾的当口,中法关系跌入低谷,当时,拉法兰代表了法方向中国传递信息。近四个月后,他又重返中国陪同萨科齐参加奥运开幕式。
尽管有时会不经意地走神,双眼不由自主地盯着眼前大屏幕里有法国名将马诺多(Laure Manaudou)参加的女子游泳比赛,甚至会脱口而出“哦不!我们连奖牌都没拿到!”,然后不好意思地跟《财经》记者道歉说,“对不起,这可是奥运会!”,但拉法兰在谈起之前的纷争和目前的中法关系时,仍是一脸的严肃。
拉法兰坦言,对于中国而言,应该知道西方体制中带有西方文化特色的部分,包括西方的媒体机制和其牵涉到的复杂问题。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也应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稳定是何等的重要。当1%的法国人骚乱,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法国自己的问题,而当1%的中国人骚乱,那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所以维持中国的稳定可以说是世界的目标。当然这很不容易,中国有着如此古老的文明,有一门独特的语言,有特殊的文化和那么多的少数民族,这种中国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西方人很难去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在法国,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谈论中国,但却不真正了解它。因此,常常会有一种只求大概的现象,从而加深了双方的误解。
拉法兰说,在法国,萨科齐承受了媒体的巨大压力,但他最后很清楚地明确了选择,兑现了他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承诺,没有接见达赖,立场已经非常鲜明。
“此次萨科齐总统的到来,已经翻过了过去误解的一页,并建立了未来友谊和合作的新途。”拉法兰如是说。
对于8月8日下午陪同萨科齐与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进行的会谈,拉法兰表示,其间,他目睹了萨科齐总统和中国两位领导人良好的个人关系。在这两场会谈中,先是温家宝向法方指出了中法两国在经济发展、旅游交流以及支持中法企业在对方国家投资发展的进一步合作的愿景,之后,胡锦涛与萨科齐对中法关系的战略性意义进行了一场讨论。“这种战略性的合作是中法关系的传统延伸,从1964年开始,戴高乐就为中法友谊开辟了道路。”
拉法兰进一步透露,法国电力公司(EDF)已于8月10日与中国广东核电力公司签署了核能方面的合作协议。这项协议将会促进中法在核能技术方面的交流,并为中法两国在未来的共同行动提供基础。而接下来,中法之间还有两次交流协商的机会,一是今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亚欧峰会,二是年底在法国里昂召开的中欧峰会,届时温家宝也将亲自出席。而在某些议题上,如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和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法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是积极支持的。
自1976年起,拉法兰几乎每年都会定期访问中国,成为了中国过去30年巨变的见证者。拉法兰197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去了哈尔滨、沈阳和北京。在向《财经》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时,他说,除了打乒乓球的孩子和他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他还看到了在中国农村的艰难,那里甚至粮食短缺。但在此之后,他看到的是城市一点点的现代化,而最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中国科技的发展。
拉法兰说,“当我在法国刚开始政治生活时,人们说起电话,都指的是家里的固定电话,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电子通讯的时代。可中国的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而是一下子达到了现有的阶段,对于他们,电话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是电子通讯。这种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既是一个传统大国,又是一个现代化国家。”
而在论及奥运会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时,拉法兰认为,奥运使中国人圆了梦,也令中国人体会到了世界对于他们的认同。这场盛大赛事的圆满成功,传递的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信号,奥运会不但给予了中国人以骄傲,与之同时的还是相应的责任。时间越久,中国就越需要世界,世界越需要中国,这将需要中国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到一些新的平衡点。“我个人对此非常乐观,2008年北京奥运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积极的一步。”
在描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时,拉法兰表示,中国的进步需要通过一种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的政策来实现。中国这种战略选择的延续,将伴随着世界普遍面临的挑战,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当我们提及自由、提及人权,以及欧洲人道主义的价值时,我们既要看到我们的中国伙伴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围绕奥运会的一系列工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需要时间来走一条不同于我们的道路。这种认识需要在欧洲的公共舆论中加以传播,让人们知道,中国已经认识到世界面临的挑战,但它需要时间来动员13亿复杂多样的人民。”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