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记者:王子正 李娜 尚栩
1940年,北京,西山。一位年近古稀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骑着装满药材的自行车,艰难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北平城往平西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
这位老人名叫贝熙业,是一名法国医生。
今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特别提到了这位“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近期北京市海淀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揭开了这段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贝熙业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中法交流做出的贡献,在世人面前清晰起来。
白求恩式的法国医生
9月8日,“贝家花园——个法国医生在北京”展览在巴黎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开幕。
展览以“医生”、“邻居”和“朋友”三个部分,通过图片、实物和场景再现等形式描绘了贝熙业在京41年的生活故事。
黑白色调的展厅里,一张张照片拂去历史尘埃。
1913年,41岁的贝熙业来到中国。他先后担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圣米歇尔医院大夫、燕京大学校医、北堂医院院长等职。
不管病人是名门贵胄、书香梨园,还是市民百姓、无依无靠者,贝熙业都一视同仁,被当时名士李石曾夫妇誉为“济世之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贝熙业立即挺身而出,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表示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从东城区住处到西直门,再到海淀,经过颐和园、百望山、温泉村,最后到达北安河贝家花园,贝熙业不顾路途遥远,骑行30余公里,横穿北平城为中共地下党员运送药品。
不仅如此,他还为八路军伤员和村民免费治病,而他在京西的住所“贝家花园”更是成为了当时八路军的交通联络站。
今年正值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这位白求恩式的法国战士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不能忘却。
中法交流的践行者
在北京西山深处,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碉楼。碉楼所在的庄园,正是贝熙业的旧宅“贝家花园”。
从去年开始,海淀区政府启动了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的修复工作,这座日渐凋敝的花园终于得以恢复往日的容颜。
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说,贝家花园是100多年前北京的法国社交中心,在20世纪上半叶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中留下美谈。
“贝家花园”展的“朋友”板块以红色为主色调,体现贝熙业先生一向与人为善、为人公义、交友广泛的如火热情。
在贝家花园的座上宾里,有《红楼梦》法文版校译者铎尔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琼·佩斯、中法大学董事李煜瀛……。
医术高明的贝熙叶还与铎尔孟、李石曾等人在西山一带进行新农村实验,参与创办了北京中法大学,并与蔡元培和李石曾共同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在前往北安河村的路上,有一座刻着“贝大夫桥”四字的石拱桥,是贝熙业为解决百姓出行不便自费修建。
如今,“贝家花园”、“贝大夫桥”已成为中法两国民间友好的永久纪念。
中法情谊代代相传
借着海淀区开展的中法建交50周年的纪念活动,贝熙业的儿子、法国心血管医生让·路易·贝熙业有幸踏上了这片父亲曾经深爱的土地,并得到了人们对他的昵称——“小贝”。
生性腼腆的小贝在众人的陪同下探访了父亲在西山林海的足迹,在研讨会上介绍父亲的生平。
幼年丧父的小贝表示,是与中国的缘分让他对父亲为人处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没想到父亲在中国受到如此的爱戴,这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小贝坦言。他表示,日后有机会一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法两国多做些事情。
中国著名文学家、老舍之子舒乙说:“贝熙业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反法西斯英雄,是中国人民真正的好朋友,他的故事应该让中国人民牢牢记住,代代相传。”
据了解,与“贝家花园”展同期在巴黎展出的,还有作为北京文化与中华文化符号的“圆明重光——圆明园文化展”。这两个展览,是北京为中法建交50周年献上的特殊礼物。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