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奇总统一心希望汽车业能将设在国外的工厂重新迁回国,此举在现在的危机时刻深得民心,但困难的经济形势可能阻碍这一愿望的实现,公司回迁有可能是一种非常边缘的现象。
经济及社会研究所(Ires)所长勒维解释:“金融危机可能加剧外迁趋势。购买力的下降加大了要求企业降低售价的压力,加大了外包商要求生产成本降低的压力。”勒维说,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困难促使它们更多地外迁,而不是迁回国。
而且,最具活力的市场在国外:“企业将迁往最靠近他们市场的地方。它们将在那里利用最便宜的成本。”
降低成本选择外迁
保险信贷公司Euler Hermes经济研究部主任贝热女士证实:“现实趋势是外迁。”她强调劳动成本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劳动成本比率是1比3。与中国的比率是1比15至20。”
Pierre Audouin Consultants事务所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电脑服务公司去年对“海外”公司提供了5%的业务服务。这个现象正在蓬勃发展,而且因危机发展更迅速。
Atol集团副总经理解释,“法国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我们付一个中国工人100或200欧元,一个法国工人2000欧元。可是我们把精力放在创新产品上,这样可将价格提高25%,盈利幅度是相当大的。”他还说:“靠近顾客使我们能及时反应,经常更新我们的产品系列。”
《资本主义的新地理布局》一书作者布巴-奥尔加声称,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我们感到这不是枝节现象。”中小企业总联合会(CGPME)总干事梅尼尔也有同感。
部分企业逆市回迁
但是,“回迁”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质量不高,工资、原料和运输成本提高,汇率不确定,希望将生产与顾客和工程师更接近,力图防止仿造,采用创新和标新立异的战略,而不是削减成本:这些原因使得某些企业“回迁”。
餐桌艺术公司Genevieve Lethu、眼镜制造商Atol等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其它公司也将步其后尘,如Decathlon等。
负责任开发经济企业主委员会(Cedre)创建人佩拉尔表示,回迁过程可以体现一种营销战略,特别是在眼下“法国造”非常吃香的时候。这也符合一种关心维护法国的就业和工业结构的“公民意识”的举动。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