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报道,法国通胀已成了食品业者最大的忧虑,从农民到商家无一幸免,而且物价上涨还没看到顶。消费者协会也担心部分人或不得不降低生活品质。
消费数据统计所(IRI)的研究员梅耶尔(Emily Mayer)介绍,从IRI记录的每月大型超市价格看到,“今年2月与去年同比涨了0.6%,但3月时涨幅是1.5%。”
上升曲线有可能变得更陡,因为食品行业与超市零售业在3月1日刚完成谈判,达成提高采购价格的协议。而随着形势变化,政府又再要求协议方重回谈判桌。
食品产业受到禽流感和战争的双重夹击,出口受阻,结果是面粉、油、小麦、牛奶、鸡蛋和肉类越来越贵。
面包企业联合会主席布迪(Didier Boudy)表示,谈判时对物价的预测还“停留在去年10月”,如今已涨得“令人目瞪口呆”。
比如法式烹饪中不可或缺的黄油,2年前进货价3.5欧元/公斤,去年10月时5欧元,今年3月底涨到7.5欧元。
养殖户夏提耶(Frédéric Chartier)估计,到7月时,可能每个月要为4万只走地鸡多付500欧元的饲料钱,一个月下来成本增加1.5万欧元。“到时候一只鸡蛋的价格至少平均涨0.135欧元。”他说。
除了原材料,能源价格飙升也致使加工业的包装运输成本大增。
另一方面,大型超市为了留住顾客,只能尽量少地提价。梅耶尔表示,超市平均涨价幅度为5%左右,只相当于2008年的增幅水平。
但隐藏在平均数字背后的是商品涨幅各异:与去年同比,意大利面贵了13%、食油7.4%、面粉7.1%、食糖4.2%,等等。
消费者协会UFC-Que choisir主席巴佐(Alain Bazot)认为,这种差异对低收入者更为不利:20%最困难家庭,食物占总支出17%的比重;20%最富裕家庭食物开支仅占10%。
梅耶尔补充到,其他固定开支上升(如煤气、电费)也加重了法国家庭的负担,因此,人们或许不得不调整消费习惯,从减少购买非必需的“愉悦性”商品(如糖果、化妆品等)开始,进而寻求平价品。
巴佐对此表示认同,他举例说,习惯购买大品牌的人会转向更实惠的超市自有品牌,而平时只买得起超市品牌的人只能去找最廉价的premier prix产品了;部分人可能还会因为被迫降低生活质量而产生“失落感”。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