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邀专栏作者 郑若麟
我写法国大选系列文章的宗旨,在于透过大选剖析民主政治之奥秘。难就难在“民主之奥秘”绝非能够令人一目了然。很多在中国的朋友,通过阅读“民主书籍”,以为自己就了解、理解了民主的实际运作;而或短期、或长年生活在海外的另外一些同胞,或走马观花,或因日常忙于生计而无暇深入关注,往往被热闹非凡的竞选活动搅得眼花缭乱,以为选举就是各种各样的噱头、花样、手腕、抹黑、许诺……进而以为自己已经抓住了民主选举的真谛。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民主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另一方面,表层的选举之下,还有更为深层、鲜为人知、但却对选举结果举足轻重的种种内幕。而这一层,很多投了几十年票的“老巴黎”、“老法国”也未必能够道出个子丑寅卯。当然,责任不在投票者,而在于这一制度的设计确实太过复杂,而实践又太过隐晦。因此,当我们进入民主选举的迷宫之后,要想找到出口,确实需要深入地调查和研究。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谈及在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之下,实际上存在着财团—政权—媒体这一隐形的真正的“三权分立结构”。本来今天我应通过对“世纪晚宴”的介绍,来进一步深入这一话题。但萨科齐总统一再提前参选的日期,使选情出现了新的动向。可以说,这一“提前参选”,使今后两至三周成为本届法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选情优先”,所以我们先回过头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萨科齐要提前宣布参选,以及这一提前对选举前景的影响。
2月15日星期三在电视一台的晚间新闻节目中,现任总统萨科齐终于宣布正式参选。由此,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的全部演员都已登场,大选提前拉开帷幕。
首先要了解的是,这实在是萨科齐的“无奈之举”。本来萨科齐信誓旦旦地“要将总统工作做到最后一分钟”才会宣布参选。这也是大多数在位总统如1981年的吉斯卡尔·德斯坦、1988年的密特朗和2002年的希拉克竞选连任时的普遍策略。尽可能延后参选日期,对于在任总统来说,好处多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借总统一职,更多地在电视上出镜,并利用国家机器的便利,以总统视察为名,行竞选之实。但这一策略被对手奥朗德一再打破。
自奥朗德借社会党党内初选大胜的势头冲上领跑位置后,萨科齐在所有的民意测验中都落后奥朗德至少五个百分点。在法国第五共和国选举史上,在任总统在民调中落后那么多,还是相当罕见的。惯例证明,2月底3月初的民调具有导向性作用。如果在这一阶段还不能将差距缩小甚至反超的话,到4月22日首轮投票时将很难挽回颓势。因此这持续的落后已经开始影响到萨科齐阵营的士气和人气,以致于萨科齐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竞选战略。据消息人士透露,上周萨科齐在其竞选顾问的推动下,本来决定本周末在执政党召开首次竞选大会上宣布参选。但前几天发现,奥朗德在周三晚将举办第二轮竞选大会。萨科齐阵营的竞选专家们担心,如果再任由奥朗德继续抢跑并领先的话,萨科齐将难以在最后两个月内逆转形势。因此最后紧急决定在奥朗德竞选大会的同一晚,萨科齐提前宣布参选。以直接与奥朗德争夺选民的眼球。这一策略到目前来看是成功的。16日整整一天,法国各大传媒基本上都集中在萨科齐参选一事上,而将奥朗德实际上也相当成功的一次竞选大会(近9000名支持者参加)基本上忘在脑后。
到此,两大候选人都已经摆开阵容,真刀实剑的交锋已经开始。
应该承认,萨科齐争取连任的困难超乎寻常。天时地利人和,萨科齐基本都处于不利地位。五年执政业绩已成为在任总统的包袱。萨科齐在15日的参选采访中基本没有着墨于过去的五年就是证明。萨科齐个人形象“赤字”(内政部长盖昂语)。与2007年大受选民欢迎的情景相比,令人感叹今非昔比。欧洲经济大背景不利。欧元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争取连任的领导人不是被迫下台(希腊、意大利),就是选举失败(西班牙)下台。还没有任何一位危机中的在任总统或总理竞选连任成功的例子。奥朗德从未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执政经验为零。但他却参与和领导了社会党1995、2002、2007年三届大选,深谙选举的奥秘。
近一年来,奥朗德步步谨慎,迄今为止未犯任何严重错误;这使得他在民意测验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是萨科齐政治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强劲对手。
但萨科齐也并非没有优势。左右阵营都承认,萨科齐是一位“超级竞选动物”,选举本领超群。15日提前宣布参选就是困境出走出的一步妙棋。多达1100万选民观看萨科齐参选就是一个证明。特别是在选举本身与执政实际上已经分离成为两个不同的政治行为时,萨科齐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观察一个国家的总统大选,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法国总统直接两轮普选制是戴高乐将军于1962年通过公民投票后才确立的,本来是法国民主的一个重要制度构成。法国政权的“民有”性质主要就是通过总统和立法双重直选来获得。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之后,选举本身却如同科学制造出来的怪人弗朗肯斯坦,反过来成了第一主角,大大冲击了民主体制本身。选举从手段逐渐演变成目的。当选应为民服务,结果却演变成当选本身至高无上。无论是在任总统还是在野挑战者,其全部思考都是围绕着“如何当选”而展开,从而使“民有”应为“民享”服务的最终目标被大大冲淡,如果尚未完全冲垮的话。于是选举本身蜕变成为一种独立于执政的特殊政治行为。
我们都记得,1981年法国失业率为7.3%,近160万人。左翼社会党的密特朗正是打着反失业的旗号当选的。然而到1988年其竞选连任时,法国失业人口大大超过200万,接近10%。但这却并没有影响密特朗成功连选连任。种种难以解释的事实使法国政治学家们都认识到,选举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仅靠政绩或执政计划,是无法赢得一场总统大选的。于是,种种有关大选的学问便出笼了。选举也就越来越成为民主体制下的一个特殊政治行为。如何选择竞选口号(能否实现是另外一回事)、如何主导竞选话题、如何抹黑对手、如何许诺民众、如何占领尽可能多的电视镜头、如何给予选民以希望(而非如何去实现这些希望)……于是,选举便贯穿于整个执政行为过程之中。在野时想的是如何才能当选,当选后则考虑如何才能连任。用反对党候选人奥朗德的话来说,萨科齐“五年来哪天不在竞选?”难怪奥朗德用了一句妙语来评论萨科齐的参选声明:“总统候选人变成了候选人总统,仅此而已。”
提前参选这步妙棋是否能提升本阵营选民的士气,从而造成一股冲击力,在未来两周民意调查中得票率接近甚至超过奥朗德,将对本次大选产生决定性作用,如果我们暂时不去关注种种“幕后”的动作的话。也就是说,未来两周将是本次法国大选的关键时刻。
1995年大选时,政府总理爱德华·巴拉迪尔声望如日中天。从1994年3月起,所有民意测验都呈现巴拉迪尔一路领先于另一位右翼总统候选人希拉克。一直到1995年2月底3月初为止。从3月8、9日开始,巴拉迪尔在民调中突然落后于希拉克,并一蹶不振,最终败选。其中的奥秘,实在耐人寻味。萨科齐能使这一幕再现吗?我们拭目以待。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