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法、德、英、美、俄记者 董铭 杨明 青木 纪双城 萧达 柳直 汪析
4000多万法国选民昨天投票选举他们的总统,一些人认为这与俄罗斯、美国的选举和中国的领导层换届一起构成“2012年最引人瞩目的4次选举”。22日的投票是对现任总统萨科齐的一次公投,尽管国际媒体普遍认为需要等到5月6日第二轮投票才能有最终结果,但多国人似乎迫不及待地开始为萨科齐奏响“政治挽歌”,判定他败选。自2007年上台以来,萨科齐借华尔街经济危机带头向美国的金融霸权“造反”、斡旋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带头军事打击利比亚,现在又呼吁在叙利亚建立人道主义走廊,风头一度压倒美国总统奥巴马。但如今,窘迫的国内经济使他面临大量批评和质疑。这次投票,国际舆论不只聚焦萨科齐,还开始解剖法国,《纽约时报》评论说,各个候选人几乎没有争论重大国际问题,法国正变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孤岛”。
恐惧、愤怒与投票
“法国选举投票开始,萨科齐时代命悬一线”、“萨科齐为留任决一死战”、“法国选举,萨科齐执政一任后面临失败”……22日,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再到法新社,国际媒体上弥漫着口吻相似的报道,几乎是在为法国总统萨科齐谱写一曲“政治挽歌”。《印度时报》称,4400万法国选民走向投票站,可能结束萨科齐混乱的任期,所有民调都显示萨科齐将输给社会党竞选对手奥朗德。
事实上,22日的选举只是法国总统选举的第一轮投票,主要是把当前的10名候选人精简到两人。几乎所有媒体和民调都认为,这场选举是萨科齐与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的对决,需要等到5月6日第二轮投票才能见分晓。法国媒体说,由于民调显示5名候选人支持率达到两位数,而奥朗德领先萨科齐有限,第一轮中不太可能有人得票超过半数。但国际媒体上对萨科齐的“清算”显得十分迫切。路透社认为,“不开心的法国人将把萨科齐选下去”,不开心的理由主要是:领导方式粗俗,与富人太亲近,失业率高涨,经济黑暗。路透社22日称,法国投票开始,经济问题将让萨科齐“沉没”。法国《新观察家报》说,萨科齐任职期间大权独揽,成为一名超级总统,这既得罪了其他官僚,也使自己难找替罪羊。
苏格兰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学者巴特勒22日对《环球时报》说,傲慢的性格走向极端就演变成了狭隘,去过法国的不少英国人都有过一个相同的经历:法国人不太愿意和法语说得不好的人交流,因为他们不能忍受“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被“糟蹋”。而作为总统的萨科齐,每每到访英国,总会口无遮拦地讥讽英国的政治体制或文化生活,他还一度表示不喜欢访问期间前往英国皇家的温莎城堡下榻,认为环境并不理想,让英国人感到尴尬。
“一切围绕情绪。”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论法国总统选举。文章说,法国人的情绪主要是恐惧和愤怒,前者指向自由市场和法国的“伊斯兰化”,后者则指向萨科齐。英国《观察家报》22日称,在最近的一次国际民调中,被问及金融危机和对个人与国家前景的看法时,法国人的展望甚至比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还悲观。印度《先锋报》记者21日发自巴黎的文章则称,法国公众看上去无所谓。在巴黎街头,你会发现他们更关心的是西班牙形势的恶化。一些玩笑的内容就是在债务危机恶化的情况下去边境地区找女人有多便宜。“50欧元,得到一个相当好的女孩你只需要这么多。”一个法国人咧着嘴笑道,“那里有很多。”
“选举前夜,法国选民幻想破灭。”卡塔尔《海湾时报》引述法国个体商人费沃的话说,法国的总统竞选一直不够严肃,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讨论,“他们聚焦于孩子气的争吵,互相指责。”报道称,数周以来,候选人围绕清真食品和汽车驾照展开争论,即使是主要的候选人都试图以象征性的建议赢得聚光灯,比如奥朗德试图从宪法中抹去“种族”这个词,萨科齐承诺将每月的养老金支付提前8天。4月初的一份民调显示,32%的选民第一轮可能不会参加投票。
《纽约时报》称,法国总统选举一直充满10名参选人在不太重要的话题上的争吵和没完没了的谩骂。但有关法国经济危机的严重性鲜有谈及:法国的公共债务,竞争力的下降,国际贸易的萎缩以及增长乏力。报道称,我们也没听到有关失业率上升的威胁,因为采取紧缩措施而导致购买力下降。至于叙利亚内战、阿拉伯国家的危险过渡,“基地”组织的发展或伊朗的核计划,参选人好像啥事没有一样——仿佛法国默默地放弃了所有的海外影响力。
俄新社将法国总统选举与美国总统选举、俄罗斯总统选举以及中国领导层换届并称为“2012年世界最引人瞩目的4次选举”。爱尔兰《独立报》22日称,法国选举可能让欧洲迎来动荡,法德同盟如今不再足以掌控27国的欧盟,但仍是一个必要因素。危机造就了不可思议的“默克齐(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双人组合,但疏远了许多其他欧盟领导人。该同盟对默克尔有用,可以给德国设计的欧元政策提供掩护,但萨科齐的二把手角色对法国一直是个耻辱。奥朗德上台后,可能推动欧盟权力重组。
英国《经济学家》日前则刊文称,法国总统选举是“西方最无聊、最琐碎的选举”。俄新社认为,俄罗斯不在意谁赢得法国总统选举,因为“任何法国总统对维持和强化同俄罗斯的关系都会感兴趣”。在巴黎存在一个政治原则:欧洲稳定和法国的中心角色。而俄罗斯是一个关键部分,对地区和世界平衡至关重要。德国《图片报》说,全德国都在问,法国谁当总统对德国有利,有人担心奥朗德上台会损害与德国的关系。这是杞人忧天。因为法国人知道,他们要强盛,只有通过一个强大的欧洲外交政策,唯一的选择是与德国合作。《欧洲新闻报》说,无论谁赢,法国都不会有大变化。德国《金融时报》认为,大选可能只是问题的循环,只有一场大危机才可能给法国带来改变。
“为什么美国人应该希望萨科齐连任?”美国新共和网站21日说,萨科齐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具有开创性,与前任法国总统不同,他让法国回归北约,他不再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并且动用法国空中力量支持利比亚革命并最终赢得胜利;而奥朗德暗示要降低北约的角色,对美国持批评立场。美国保守派网站“事件”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意大利总理蒙蒂拒绝会见奥朗德,表明他们希望萨科齐留任。美国的消息人士称,奥朗德希望与奥巴马会晤,但白宫提出让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与会,并承诺奥巴马本人将顺道问候这位法国人。据称,奥朗德对此不满意,于是决定干脆不去华盛顿。
法国《回声报》认为,中国“支持”萨科齐。这家财经媒体的记者写道,“中国政府并不掩饰希望萨科齐连任。奥朗德被认为太反北京”。较早前奥朗德的特使法比尤斯访华时,未获中国高层接见。文章称,奥朗德无论是在人民币汇率、还是中国援助欧元问题上,均采取反华立场。法国Rue89网站评论称,看来,北京认为,如果社会党人当选总统,会采取更具保护主义的做法,而且更加关注人权问题。文章称,这不令人意外,因为北京无论在内政还是外交上都倾向于稳定。萨科齐在任时,与中国关系起伏(特别是2008年西藏骚乱时期,两国关系迅速降温),不过,此后萨科齐做出了重大姿态,包括承诺不再会见达赖。法国总统的让步使得巴黎与北京的工作关系得以恢复。
一家海外流亡藏人反华网站21日报道称,法国22日迎来第一轮总统大选,达赖支持者和法国《新观察家报》提出有关西藏问题。10个竞选人有9个证实,他们将会见达赖。报道称,萨科齐对《新观察家报》表示,他经常“向中国领导人提起西藏问题”,还称:“西藏对法国人民和我本人来说是一个重要议题。”奥朗德声称,达赖是一个“受尊敬的宗教人物,诺贝尔奖得主,他已放弃任何政治角色。所以,我没有理由拒绝与其会面。”
一名旅居欧洲的华人22日对《环球时报》说,欧洲一些国家没有放弃在“民主”等问题上对中国施压、挑衅的意图,不过,在当前经济困窘的情况下,一些相对理性的政客可能会选择克制。从之前的事件来看,中国展示强硬立场会让一些政客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们如果挑衅,肯定得付出代价。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对《环球时报》说,这次总统选举的结果整体上不会改变法国对华政策。中法之间没有较大的利益冲突,整个欧洲都在解决欧债危机上积极与中国寻求合作。
“在绿树成荫的草地上,一名体态丰腴的中年女子全身赤裸坐在萨科齐面前,萨科齐西装革履,斜靠在草地上,一手握着拐杖,一手伸向该女子。该女子身边还靠着一个酷似奥朗德的男子,但被萨科齐无视,萨科齐眼睛直勾勾盯着裸体女子。”英国《经济学家》日前刊登这样一幅油画,讨论“法国的未来”。21日,《纽约时报》就法国选举发表评论文章,配发的图片上,被视为法国象征之一的埃菲尔铁塔的塔顶已经扎入地下。
《纽约时报》说,法国罕见地变得内向。简言之,2012年的法国是一个旧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孤岛。对此,过去几年有很多例子:几乎每一周,杂志封面都会关注萨科齐;1月7日《费加罗》杂志将圣女贞德列为年度女性。该杂志专门讲述法国人的一期宣称:“法国人本质上是高贵的,是自由、人权、文学、艺术和科学之母。”
印度《先锋报》21日的文章认为,事实上,法国的文化也在衰落。没有人比法国人更重视文化,他们在文化活动上的花费占GDP的1.5个百分点,这是德国的两倍,是美国的5倍。但如今,法国书店充斥着讲衰落的书籍,法国人正失去对世界文化的控制,只有少量的法国小说能在国界之外出版,而以前,从萨特、福楼拜到巴尔扎克、雨果和大仲马,法国的前辈作家在国外拥有大量拥趸。
法国战略咨询专家马尼埃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呼吁“法国当自省”。他说,法国人深深地感到,全球化这个没有任何权威引导的自发现象很令人不安。法国的政治文化是绝对君权、天主教、雅各宾派,还有一点点马克思主义所留下的遗产,它很难承认,一种没有事先被构想成有益的事物也能够是有益的。全球化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视角,然而却与传统的法国观点截然相反。文章认为,法国真正的问题是封闭的经济、一潭死水的社会,国内通往成功的道路对青年、女性、少数族裔和没有生在“好家庭”的人们几乎已经关闭。法国要做的是恢复竞争力、社会流动性和机会均等,从而使国家能够真正从全球化中获益。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