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记者:梁霓霓
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巴黎市民都有机会在自家门口欣赏来自中国的数十部优秀影片。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的巴黎中国电影节,在让法国人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中法传统友谊。在这个文化品牌背后,有位艺术家一直在四处奔走,她就是法籍著名画家、艺术活动家高醇芳。
2004年,时值法中文化年,高醇芳举办首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当时只在两家电影院举办。这一办就是7届,规模不断扩大,一共为法国观众呈现了200多部风格迥异的中国影片,这其中既有蜚声海外的新作,也有历久弥新的老片,有对老一辈中国电影人作品的追忆,也有对新锐导演杰作的展示。高醇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中国文化需要走向世界,也能够走向世界。
记者初识高醇芳是在巴黎中国电影节的舞台上。身穿精致的丝质旗袍,操着流利的中、英、法三种语言,风采依旧的高醇芳既有中国人的秀气,又有西方人的优雅。她的中西合璧源于不平凡的家世。高醇芳的父亲高士愚是纺织实业家。母亲高施嘉德是英国人,是宋庆龄的密友。在抗战时期,她的父母曾是“保卫中国同盟”的重要负责人,为中国的救亡运动作出贡献。
高醇芳常说文化没有国界。文化人走到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1975年,高醇芳只身来到巴黎,随身携带的唯一一只箱子里,装着笔墨纸砚。旅居巴黎30多年来,她一边从事艺术创作,一边致力于中国书画和中文教学工作。许多法国人跟她学习国画和书法,有的长达30年之久,水平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法国的一些政要、名人和明星都曾向她学过绘画、书法和中文。
中国文化的传播在法国经历了从“小众”到“共赏”的过程。高醇芳回忆说,1984年,当她创办法中文化协会时,在法国,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非常少,基本是空白。2004年中国文化年活动开启了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今天中国的文化艺术在法国可谓大放异彩。
对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高醇芳认为首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翻译工作。没有好的翻译,就无法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体现出来。如果翻译不好,原来吸引人的词句,就变成平淡无奇,味如嚼蜡,无法让外国人欣赏。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得好,就是因为有一批翻译大师,把莎士比亚、大仲马、巴尔扎克、歌德的原著译成高水平的中文。因此,一定要重视翻译工作,鼓励高水平的人才脱颖而出。
此外,中国在文化交流中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高醇芳说,“文化输出”、“软实力”等词汇现在非常流行,但是“输出、实力”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用词,是美国人提出的概念。文化本身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不要把文化给“武化”了,扭曲文化的本意。而且,一提到“实力”,就会产生比拼,反而容易引起外界反感。高醇芳认为,宣传中国文化是让外国人有机会了解和享受这部分世界文化的宝藏,向他们提供更广泛的生活乐趣。中国在保持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应该避免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两种不良倾向。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