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黄晓敏
日前,以“莫言,地方与普世的交汇”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巴黎举行。会议由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埃克斯-马赛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联合发起组织,来自美国、瑞士、意大利和法国的100多位学者与会。
莫言作品走出国界引发关于文学乡土性和世界性的思考,以故乡高密为基点的小说王国所显示的不仅是空间归属。时间、传奇、历史和叙述语言都作为打破疆界的手段,成为另一种地域归属的新形式,而这种从乡土到世界的“开放”正是会议讨论的主题。
资深翻译家、法国巴黎七大名誉副教授尚德兰在发言中列举了一些中外作家对莫言的影响以及作品中的借鉴,但强调她更注重的是这些现象的根源,即莫言在阅读其他作家时如何受到启发和获得灵感,以及这些影响产生在莫言作品中的原因。法国阿图瓦大学的珊德琳·玛尔尚将莫言的《红高粱》和台湾作家王文兴的《天龙楼》进行比较,指出它们描写战争的共同点,并分析小说的虚构与现实主义手法,认为叙述语言在表现痛苦时具有主观表达,进而探讨作家对暴力的反射和渲染是否带有主观性并引发读者的主观倾向。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副教授玛丽·罗雷亚尔讲述了翻译《怀抱鲜花的女人》等四篇小说的体会,认为莫言20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大多用批评的眼光反映乡村生活,鲜明的情感往往通过器官的强烈感觉来表达,因此,怎样将原作中的颜色、气味和象声词的效果翻译成法文,对于翻译者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进一步了解文字表现力的过程。法国尼斯大学副教授黄晓敏则以详细的资料介绍了莫言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揭示西方人眼中的“边缘文学”如何进入主流阅读市场,文学世界化的趋势表明:西方文学界逐渐脱离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和审美标准。
关于莫言小说扎根乡土的特点,王德威认为,莫言从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和孙犁等作家的乡土创作中汲取营养,同时他的作品也多了揭露和抗议因素;此外还可以从中看出他同台湾乡土作家李永平、张贵兴等人的精神对话。王德威认为文学对乡土的反映,不仅是一个创作手法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和历史力量的见证。陈思和的论文则主要论证了莫言与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90年代民间立场以及新世纪的怪诞现实主义的关系。
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伊莎贝尔·拉布认为,莫言的创作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红色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战争和残酷的描写、情感的表述等方面。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祖费莱指出,莫言的一些作品,如《生死疲劳》,兼具古典和当代通俗小说的特点:叙事者的特殊地位,叙述的夸张,对话占很大比重等,这些手段有助于作者间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观点。
会议还讨论了莫言的小说形态。法国阿图瓦大学的金丝燕以《生死疲劳》为例,通过主人公以五种动物形象再生的过程,从叙事手法上说明人物所代表的反乌托邦倾向和小说的反讽意义。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的安妮·居里安以“莫言小说世界中的孩子的眼睛”为题,研究莫言作品如何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的愿望和感觉,通过视觉、嗅觉等表现出来,在莫言的笔下往往成为叙事的动机。维克多·伏伊勒米埃以“《酒国》中关于酒和醉的比喻”为主题,指出莫言用饮酒比喻人生,醉酒后叙述和议论常常真假不辨,利用类似的描写可为读者提供多种阅读的可能性。威尼斯大学的妮柯莱塔·佩萨诺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莫言小说的结构,特别是“转叙”、语言的超常组合及矛盾组合句,借以说明:莫言利用各种叙述手段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看法。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www.001france.com 法国中文网
推荐浏览
推荐浏览